千萬種謊言逃避做功課 家長如何是好?

千萬種謊言逃避做功課 家長如何是好?

 

撰文: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

小朋友每次做功課,都訛稱自己肚痛、要上洗手間或想睡覺,千萬種謊言與藉口。重視品格培養的家長自然會感到嬲怒,因為他們對子女不誠實的行為都是零容忍的。但為甚麼孩子總是逃避做功課?為甚麼他們又要以謊言去掩飾呢?

小朋友逃避做功課,很多時不是他們不願意做,而是做不到。小朋友都會希望自己又乖巧又聰明,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做不到功課,便會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他無法接受,便會以說謊來掩飾和逃避。一般而言,智力正常但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他們的學業表現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在其他方面,他們一樣可以表現出色。而且不論他們智力水平高低,只要使用對的方法,加上適量訓練,他們亦能建立相應能力。

 

但人為甚麼會說謊呢?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處於不安的環境時,便會啟動防衛機制保護自己。而說謊便是其中一種以逃避方式來應對危機的表現。如果家長希望幫到子女,便要讓他勇於說真話,這樣家長才能理解子女真正不明白的地方。

如何令子女勇於說真說話?你要讓子女知道,即使他不夠聰明,你依然會這麼愛她,以他為喜樂,對他有耐性,並且會一起想辦法協助他解決困難,從而建立他的安全感,讓他安心透露內心的不明白與困難。但相反,若其經驗令他認為因他不夠聰明,會引來媽媽對他發脾氣及埋怨,他便不敢說真話,甚至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用大人一看便能拆穿的謊言保護自己。

 

這時候孩子不但無法保護自己,更會惹來更大的麻煩,因為媽媽會更生氣,便會主動認錯,又會承諾不再說謊。惟事實上,他功課的困難並未解決,形成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我們鼓勵家長學習接納子女的不足,令子女對你有信心,覺得安全,自然對你敞開心扉。

 

孩子為何不再要我陪伴?

孩子為何不再要我陪伴?

撰文:家庭動力創辦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當小朋友慢慢長大,他與身邊的環境和人互動的時候,漸漸地會產生一些感覺。孩子會憑著這些感覺,選擇他所喜歡的或不喜歡的,這些是小朋友的正常發展。媽媽說兒子開始有主見,即是說他把這些感覺開始表達出來,他有自己的選擇,媽媽發現他的選擇,原來是不選擇自己,而是選擇爸爸和他玩耍、看圖書。


這樣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兒子喜歡圖書和玩具,可能不是媽媽選擇的那種,所以他便開始慢慢認為媽媽可能不是一個適合和他玩的對象。所以玩的内容,其實也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媽媽可以試試跟兒子玩的時候,多給予空間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玩的玩具,例如有時兒子會喜歡看一本圖書,可能那本書他會翻看很多次,那我們就給予他一些空間。即是他喜歡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繼續讓他看這本圖書,繼續跟他談這本書,給他們一些空間自己選擇。

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便是態度。首先媽媽可以觀察一下,當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是否也讓小朋友有種舒服、高興和快樂的感覺,還是玩耍的時候很緊張,要擔心他這樣那樣、很多規管,或是媽媽一直在領導着他、給予他指令,或是玩耍的時候不知不覺地考他「這個怎樣叫?」「這個是甚麼顏色?」「這個標誌是甚麼?」「這個記號是甚麼?」


玩耍的時候,我們要放開這些所謂很有教育性意味的想法,我們不需要很嚴肅、很認真,這樣我們才可以給予小朋友建立一種很高興和愉快的經驗。小朋友玩的時候是需要放鬆的,我們不是要考核小朋友,要讓小朋友需要有自主的空間以及自由的選擇,這些便是真的玩樂。

當他選擇了喜歡玩的東西以及他喜歡怎樣玩,媽媽便可以在這兩個方面嘗試觀察一下,看看會否有改善的空間。到了最後,可能媽媽一點問題也沒有,只不過爸爸是一個和小朋友玩遊戲的高手,所以令小朋友特別喜歡他。

因為有些大人真的很吸引小朋友,如果爸爸能夠和小朋友玩得這麼好,其實也是好事來的,媽媽實在不需要太介懷。如果媽媽覺得小朋友不選擇自己的時候,自己感覺很失落或低落的時候,反而媽媽需要了解一下在自己的生活裡,是否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例如感到很孤單,而兒子陪伴便變得對自己非常重要。如果真的是這樣,媽媽其實需要處理一下,自己的需要是甚麼,或是尋求幫助。

分類
家長園地

教導小朋友自己進食三步

                                                                         教導小朋友自己進食三步曲

撰文: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小朋友上學後,便要自己進食。但要教好小朋友吃飯,絕對是一個不容易的挑戰,既要他們吃得專心,又要防止他們玩食物。其實父母只需3步就可以教導小朋友自律的進食。


第一,父母需要教小朋友自己進食。很多時候家長都會很心急,想子女快點吃完飯,怕他不吃飯,導致變成家長餵食。其實由6個月開始,便應該要讓小朋友習慣用自己手,將食物放進口裡,家長只是在旁輔助他。

家長讓小朋友自己拿起餐具進食,讓孩子在進食時不是一味地被餵食,而是能夠從中獲得參與感,從而令他們有動力進食。


第二,協助小朋友手眼協調。有時間小朋友會因自己手眼不協調,無法拿好餐具而賭氣不吃飯。家長可用說話提醒小朋友如何前後左右移動餐具,另外亦可在日常中訓練小朋友的協調能力,讓他們能夠自己應付進食時的挑戰,減少他們遇到的困難。

第三,給予讚賞鼓勵。小朋友在學習進食時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若家長不斷指責「點解食到周圍都係?」「點解咁污糟?」「點解食得咁慢?」小朋友自然無法享受食物,見到食物便會害怕被責罵,便不會主動自己食飯。

如果家長在這時間給予鼓勵,並在孩子做到時稱讚他們,就能令他們繼續勇於嘗試,完服學習進食時的挫折。家長亦要謹記小朋友自己吃飯時,不要一邊清潔,這會阻礙小朋友自己嘗試吃飯。

另外,家長很多時候會誤以為小朋友不吃飯,是因為某碟菜式他不喜歡吃,然後強逼他進食,形成惡性循環。

別成為孩子「表演」的「觀眾」

別成為孩子「表演」的「觀眾」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總幹事
   林何佩儀


讚賞經常會被誤解和誤用,有些家長認為讚賞是「萬靈藥」,任何的讚賞,孩子都會照單全收。其實,孩子無法接受語帶諷刺的讚賞,這樣只會令孩子反感,適得其反,不知方向。對待孩子,給予適當的讚賞比嚴厲的責罰更有效。有些說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人格發展。成功的父母要把握可以讚賞或鼓勵孩子的機會,因為適時適當的讚賞能發揮激勵和鼓舞作用,使孩子能朝着一個正確的方向成長。


同時展露笑容與有眼神接觸

家長在讚賞孩子時,一定要同時展露笑容,並注視孩子雙眼,這樣真摯的感受是最幸福洋溢的。因為,讚賞是一把雙刃劍 ─ 恰當的讚賞,會讓人如沐春風,自信愉悅,努力向前;但錯誤的讚賞卻會弄巧反拙,讓孩子迷失方向,停滯不前。

例如當孩子不肯「坐定定」時,家長應配合表情跟他說「請你坐下」。如果孩子願意服從,家長可馬上稱讚他,然後跟他玩有趣的遊戲。但如果孩子仍然不服從,家長可立即帶小孩離開現場,轉移注意力及引導他跟從指示。或者當你告訴孩子把玩具放好,但他仍一邊看著你,一邊用力丟玩具,試探你會否放過他。於是你可以用平靜溫和的語調跟他說:「請溫柔地將玩具放好」,或者「我們一起學習收拾玩具,好嗎?」

引導孩子明白表達方式要得宜

父母不需要款待孩子的不良行為,並盡量減少爭辯或安慰的說話,這只會給予孩子更多空間繼續「表演」,因為他們找到了「觀眾」,甚至有些孩子可能因為你的忽視或者鬧情緒,令不良行為變本加厲。我們要引導孩子明白,只有合宜的表達方式,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只要父母堅持下去,孩子就會明白這些行為是不會得到父母的注意,自然就會放棄。

如果孩子停止這行為,父母就可以即時給他反應,讚賞他原來也可以很安靜,然後轉移他的注意力到其他活動上。只要孩子受到別人的讚賞,自然會散發出自信與喜悅,同時也會對讚賞自己的人產生信賴感和親切感。不過,長期重複單一的表揚方式會失去效用,所以家長在表揚時也應注意要有新意。


留意說話語氣 以身作則

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只有在愛裡面,其他方面的成就感才不會變成一種炫耀和驕傲。說話語氣的不同,足以影響親子關係的疏離或親近;父母的情緒和行為關係著孩子未來的學習態度和人格特質。因為孩子大多在摸索與模仿中學習,孩子會觀察父母的待人接物和用字遣詞,進而學習自己的情緒管理以及人際相處,所以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即使是一個擁抱、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能成立一種讚賞。對孩子而言,父母的影響力遠勝於師長或同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得到愈多鼓勵,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愈有幫助。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父母應該觀察並發掘他們的潛能,讓他們順著自己的優勢去發展。「鼓勵可以使孩子成長,責罵卻會讓孩子膽怯。但兩者仍須並行,不可偏頗。」唯有賞罰分明,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並懂得面對錯誤並承擔責任,健全發展。

三個特點讓你知 你是否「怪獸家長」?

三個特點讓你知 你是否「怪獸家長」?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

   狄志遠博士


雖然父母是天職,但不是「天生就識」。之前筆者跟政府高官討論現時家長的困難以及如何有效推展家長教育工作,席間大家都覺得要加強家長教育工作,因為現時的家長愈來愈「怪獸化」,結果是家長壓力大,孩子負擔重。


如果家長想判斷自己是否「怪獸家長」,可從三方面去評估:

  • 你是否時刻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要求子女多學習及多操練呢?
  • 你是否常常擔心孩子做錯事,怕他們面對失敗,所以給予子女多方面的保護呢?
  • 你是否經常因子女的學業及日常生活而感到壓力,擔心子女事事做不好,以致自己情緒不安呢?

「怪獸家長」有一個問題,就是太著重子女的表現,特別是學業或成績方面。其實,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值得關心,就是親子關係了。父母與子女是要互立感情關係,而不是事工關係。在家庭中,我們多談情說愛,而不是默書測驗及考試。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促使子女健康成長的基石。

發燒時焗一身汗有助退燒?

發燒時焗一身汗有助退燒?

撰文:趙長成醫生


坊間對處理發燒有一些口耳相傳的「民間智慧」,而最常聽到的是在發燒時焗一身的汗,病就自然會好。不過,這種說法又有沒有醫學根據和效用呢?


其實出汗絕對不會醫治到任何疾病的,而且此說法並沒有醫學根據。雖然有一部分小朋友在焗汗後可以退燒,不過同步100個之中有4 個小朋友,可能會因為焗汗而令他們的體溫變得更高,也有機會出現抽筋情況,而且即使退了燒,疾病也並沒有得到根治。


有哪些有效的散熱方法?

有幾種散熱的方法都很有效,第一種方法是根據物理原理,例如不要讓孩子穿過多的衣服,以幫助散熱。第二種方法是用暖水或溫水替孩子洗澡。另外,可按醫生指示,讓孩子服用口服退燒藥,當孩子發高燒和嘔吐得很嚴重時,用一些塞肛門的退燒藥也可。

長遠而言,當孩子病情穩定後就需要多喝水,因為每次喝水也能增加小便量,自然有助散熱和排毒。


「唔得!」「唔准!」「唔可以!」真的有用嗎?

「唔得!」「唔准!」「唔可以!」真的有用嗎?

撰文:兒童行為情緒治療師 葉偉麟

        

很多時候,家長會因為小朋友不守規矩,或是挑戰了一些底線而大發脾氣。例如家長不想小朋友碰某件東西,家長只會說:「喂!不准碰!」、「不可以!」和「停」等,那麼小朋友便會聽到很多這一類「不行!」和「不准!」的句子。其實,這樣會令孩子經常覺得自己做錯了,繼而會打擊他的自信,令他將來做事時可能會逃避。

那作為家長的,有甚麼辦法讓孩子在守規矩的同時,又不會打擊他的自信呢?家長又可以用甚麼說話技巧呢?

舉例而言,如果小朋友現時大發脾氣,氣得漲紅了臉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以下的「三部曲」處理:


第一部曲:說出他的感受

「爸爸媽媽看見你很生氣……」

「你看你氣得漲紅了臉……」

家長可以嘗試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這是第一個、亦是很重要的步驟。


第二部曲:訂立守規界線

孩子發脾氣時,可能會有打人的行為,那家長要立刻劃定一條界線:「好的,我們這裡是不傷害對方的。」幫他訂立守規界線。


第三部曲:安排疏導平台

如果孩子已出手打人了,家長便要為孩子安排一個平台,疏導他這種憤怒的情緒。

例如家長可以說:「哦!我看到你生氣得漲紅了臉,而且還氣得想打人呢!不如你顯示給爸爸看,你有多生氣吧!」「你不如打這個鯊魚公仔吧!」

可能小朋友便會說:「嗯,好的!」然後就搥打這個鯊魚公仔。在這時候,家長便要告訴他:「哦,爸爸看到你真的非常生氣。」

家長讓他抒發情緒,那小朋友就會明白,原來當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是會被父母所接納的。

只要家長用了以上三個步驟,不但可以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不會縱容他們的錯誤行為,最重要的,是孩子同時也可以學習守規矩。


「我好攰呀」如何改善疲累感?

「我好攰呀」如何改善疲累感?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作為父母,要照顧家庭,又要工作,真的會疲憊不堪。筆者閒時喜歡看清談節目,聽聽名人對生活和人生觀的獨特意見。有次大家談及香港人的生活繁忙,疲倦似乎是必然的「副產品」。但是,大家卻「死撐」說我們並不累,因為人人皆如此,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那麼,這是否真確呢?


疲倦其實是一個主觀感覺的表現,所以只有自己才可以領會。有部分情況,可以從行為上表現出來,例如不願起床、說話乏力、缺乏正常體力等。中醫認為,疲勞為害,涉及五臟六腑,主要為脾、肝、腎,首當推脾,屬「虛勞」的範疇。


3種疲勞 原因各有不同

疲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疲勞分為 3 類:身體、腦力、心理。身體疲勞是最常見,而且亦是大家最容易發覺的。在正常工作後,感到勞累是很正常的現象,在休息後便可恢復。可是如果在休息過後未能夠恢復,或勞累的次數和程度過多,這就是疲態,也可以說是「亞健康」的狀態。


而腦力疲勞是用腦過度所致,最基本的症狀是記憶力下降和專注力不足,其他病徵,包括嗜睡、集中力不足、耳廓發熱、聽力不足等。心理疲倦則是排除身體問題後的心理感覺,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營養供應不足所誘發。如果多於一個以上的表現同時出現,就很可能會定性為現代人稱的「疲勞綜合症」。

疲勞出現 與五臟失調有關

從中醫角度,疲勞現象的出現,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表徵可與某個臟腑有關,例如氣力不足多與宗氣(肺臟)有關。中醫認為,人體的整體活動,全賴於元氣的狀態。元氣「廩賦於先天,滋養於後天」,是指元氣來自父母之精,既生以後,主要來自飲食水穀精微的補充和滋養,同時要依賴脾胃正常的功能和借助自然界的清氣(即良好的空氣),雖然都是疲累,但是在証形上還是有分別。

人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體質:

1. 痰濕體質:這類人不但身形肥胖,而且疲勞痰多,易於睏倦、四肢怠惰、食後胃脘不適、便溏等。除了可以透過中藥調理,也可以靠長期鍛鍊身體改善。包括慢跑、游泳、太極、八段錦等。

2. 氣虛體質:這類人的肺氣不足,精力缺乏,稍微勞動便有疲勞的感覺。由於肝氣強弱又與人體免疫力有關,所以他們容易生病。其他表徵包括少氣懶言、常自汗出、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微弱等。雖然可鼓勵進行運動,但是需要慢慢開始和慢慢遞增。另外,可以以腹中氣海穴為中心作打圈的按摩,每天 3 次,每次 10 分鐘。此法可以健脾運胃、培本補元。

3. 陽氣體質:這類人整體新陳代謝低,會表現為怕冷、精神萎靡、嗜睡等。除了可考慮服食中藥調理外,還可以「溫臍法」增加腎元陽。方法是用點燃了的艾條在肚臍上的神闕穴上方縣空灸治,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鐘,以感覺到溫暖而可忍耐度為主。

4. 氣鬱體質:多表現為情況不穩、容易憂鬱、沒有堅持力、多疑等心理不平衡的狀態。當然,身體的不適,例如肋部脹滿,睡覺不佳等也會出現。不過,與情志的起伏有密切關係。平日多與人談天分享,是最簡單開導自己的方法。同時,也可以試試「玫瑰山藥粥」。方法是將玫瑰、薏苡仁、淮山加米煮粥,每天1 至2 碗。

無論如何,疲勞的感覺是很令人困擾。除了不適外,旁人有時會懷疑是否屬弄虛作假。所以我們必須正面面對,並找到調理的正確方法。不然,疲勞這種亞健康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真正的疾病,那就麻煩了。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照顧特殊需要孩子 父母心理壓力勿忽視

照顧特殊需要孩子 父母心理壓力勿忽視

撰文:家庭動力輔導心理學家
   莫黛琳

阿輝是一個很擅長畫畫的男孩,他很喜歡畫自創的漫畫人物,只是他筆下所有的人物都沒有眼耳口鼻。他所畫的漫畫主角,不論男或女,留長髮或短髮,都有濃密的頭髮遮蓋雙耳和前額。這些人物像一面鏡子,反映著他的內心世界。他不想和別人有深入的溝通,只想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筆者第一次邀請他介紹他的漫畫主角時,他說他的人物沒有嘴巴,因為無論說甚麼也沒有人會聽,所以不說;沒有眼睛,是因為不想看清楚這個世界發生甚麼事;沒有耳朵,因為沒有人會聽他說的話。甚至連人群的聲音也令他感到煩惱,所以他情願自己一個人。除了這幾句話之外,他沒有再回應我其他的問題。


聽着這位小五男生的話,看著他的一雙大眼睛,實在令人感到心酸。年紀才這麼小,就已經要封閉自己的心,放棄了積極與人建立關係的機會。

在阿輝讀小四的時候,他才被斷定有讀寫障礙。他的父母帶他來見筆者,並非要接受甚麼訓練,而是要處理他和父母之間累積了好一段時間的緊張關係和低落的自我形象。從小一開始,他便面對許多學業上的挑戰,例如默書常常不及格、每晚都要11時才做完功課、不聽父母的指示和來不及完成考試卷等。為了成績,家人和他產生很多摩擦和衝突,阿輝被標籤為懶惰、沒有責任心和不專心。即使父母後來得知他有讀寫障礙,也很難完全放下對他讀書的期望,尤其是媽媽。

其實阿輝並不懶惰,筆者在遊戲室內觀察他玩遊戲和做美勞的方式和投入程度,就知道他是一個對自己很有要求的人。面對失敗,他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嘗試,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對於一個在學習上飽受挫折的小朋友,即使是在非學業的領域上,依然能夠堅持不怕困難地嘗試,從自己的失敗中學習,也需要非一般的內在資源的。作為旁觀者,筆者能夠清楚地看見他的長處,同時為他內心的堅強感動鼓舞。

然而,父母面對阿輝的處境,感受卻十分複雜。他們長期的擔心、傷心、期望和失望等,使自己充滿壓力,很難看得見和聽得到阿輝的努力和心聲,難怪阿輝筆下的漫畫主角都生活在一個沒有眼耳口鼻的世界裡。不過,阿輝父母的內疚和無助同時也促使他們向筆者求助。作為父母,的確是需要時間和空間面對自己的傷痛,接納孩子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更何況,他們只有阿輝一個孩子。

在和阿輝做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筆者也多次約見他的父母,讓他們更明白阿輝面對的挑戰和內心世界,也協助他們過渡和接納的複雜情緒。後來,阿輝的媽媽對我說,其實阿輝很用功,每晚和功課搏鬥這麼久,是因為阿輝不想放棄,堅持要完成所有的功課。即使父母叫他算了,他也堅持不肯睡。所以,筆者也說他們真的很幸運,面對巨大的學習困難,阿輝居然沒有放棄。他的母親聽畢後愣一愣 ─ 看來,他們開始看得見,聽得到阿輝了。

為人父母,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充滿最多未知數和挑戰的歷程,也可能是人生中最有滿足感和意義的事。面對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他們的父母還要面對非一般的壓力和複雜情緒。這些情緒就像濃霧般,使父母看不見,聽不到小朋友的內心世界。同時,他們也看不清,聽不楚自己內心世界,就此隔絕了親子間的溝通。筆者作為輔導心理學家,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幫助父母親撥開雲霧,使他們得見月明。

分類
最新消息

2022-2023年度 — 我們開學了!

2022-2023年度 — 我們開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