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棄自卑感 4招建立孩子自信

丟棄自卑感 4招建立孩子自信

撰文:財商教育協會課程及培訓總監
   關顯彬先生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empowering-woman-girl-gender-rights-concept-397854637

家長總希望孩子能成為樂觀正向,又有自信的人。但今時今日,心理上充滿自卑感的孩子愈來愈多,為人父母的應當如何面對呢? 其實要建立孩子自信,可參考以下4個方法。

1. 查明因由 對症下藥

孩子的自卑感很多不是來自天生,卻是成年人的教導不得法所造成的。有心理學家指出,不少中小學生自我意識薄弱,常常把成年人對自己的看法來評價自己,即使有了獨立的見解,往往也比較片面。

因此,在這個時期,如果老師和父母對孩子的能力評估不當,就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感。而且,有些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諸多批評,整天在嘮叨過不停,這種過度的評價也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感。還有的孩子因學習成績不好或身體健康欠佳,都會產生自卑感,所以當孩子產生自卑感時,一定要首先分析是哪種原因所造成。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angry-mother-scolding-daughter-covering-her-1133312279

2. 要求要合宜 評價要合理

當父母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感時,必須要了解他的能力和水準,提出恰當的要求,並給予合理的評價。例如有些孩子考試通通都不及格,父母可以先行要求他們爭取某科及格,如果孩子達到了要求,父母就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再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要擔心孩子有反覆的情況,不要操之過急,要肯定孩子的努力精神,耐心分析孩子反覆的原因,鼓勵孩子全力以赴。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看到自己在循序漸進,看到自己經過努力取得的成績,增強信心,克服自卑感。

3. 擴闊眼光 增長見識

當有自卑感的孩子與他們相若的知識貧乏和見識短淺有關,年齡相仿的孩子聚在一起時,有的談天說地,講得繪聲繪色;有的卻一無所知,無言以對,無見識的孩子和別人一比,很自然地會感到自卑。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豐富孩子的知識,開闊其眼界,提高他們的各種能力。

父母可以指導孩子閱讀,帶孩子參觀遊覽等,讓孩子同樣感到自己有了知識,有了能力,甚至不比別人差,這樣他們就會逐漸消除內心的自卑感。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happy-asian-family-enjoying-road-trip-1907461525

4. 施妙法 予鼓勵

父母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感,最重要的是尊重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例如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應體諒孩子的心情,設身處地,幫助孩子分析原因,以理性制定措施,而不能再感情用事,一味諷刺、挖苦、指責和埋怨。

批評對有自卑感的孩子往往成效不大,相反地,表揚和鼓勵倒常常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因此,孩子有了進步,父母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孩子出了問題,父母也要對其中的積極面給予肯定。這樣不僅可以使他們重建信心,從而克服困難,而且更可以增進兩代情,可謂一舉兩得。

幼兒發脾氣點算好?6招助幼兒控制情緒

幼兒發脾氣點算好?6招助幼兒控制情緒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喜怒哀樂」 是每個人都有情緒,幼兒也不例外。疫情下,父母在家工作,長時間與子女相處,自然也會面對幼兒發脾氣的一刻。我們要明白孩子能夠表達憤怒的情緒,對孩子發展自主性極為重要。當孩子踏入幼兒期時(約 2 至 3 歲),當中的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 正是「自主性發展」和「羞恥及懷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孩子因情緒而作出的行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緒。要協助幼兒控制情緒,可參考以下六招。

模仿父母表達憤怒

另外,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不但幼兒發脾氣,父母也有。當孩子嘗試表達其憤怒的情緒時,他們會以父母為一個模仿的對象。當父母對孩子憤怒,或父母之間爭吵等,孩子會以此等行為作為表達及控制情緒的重要參考(Bandura, 1977)。父母之間的爭吵、惡意嘲諷、甚至暴力,都會提升孩子對憤怒的敏感性,並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發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減少幼兒發脾氣,幼兒控制情緒,協助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處之道。

見招拆招 6招助幼兒掌控情緒

還有甚麼方法可以協助幼兒控制情緒和減少憤怒的強度呢?Berkowitz 及 Thompson 有以下建議(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1.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為:
    若幼兒發脾氣的行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樣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應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給予滿足,也不需要因其行為而給予責罰,只需要不作回應便可以了。

  1. 情緒角的使用:
    在家中設一安靜、沒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為讓孩子安靜的區域,當幼兒發脾氣,或作出不恰當行為後,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緒角安靜一下。這未必等如責備,而是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舒緩,情況就如便急需要上廁所一樣,這只是一個正常的需要。如果運用恰當,當孩子日後有情緒時,可能自然的就會跑到情緒角去舒緩一下,有助幼兒控制情緒。

  1. 喚醒與憤怒不相容的情緒,特別如對受害者的同情心;

  1. 減少接觸可能會觸動幼兒發脾氣的情況或事物:當孩子未完全建立一個自我控制的能力前,減少幼兒發脾氣的機會,也即等同減少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1. 解釋其行為的後果;

  1. 審視引起幼兒發脾氣的起因。

(Development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針對不同的情況,如孩子因憤怒而對他人作出暴力行為,父母可以專注於解釋後果及喚起其對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發脾氣,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負面行為等等。

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組合使用,例如當孩子在情緒平復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釋後果。最後,當然要視乎孩子的能力而選擇處理方案,舉例說,孩子還未會說話,你卻花上 10 分鐘向他解釋後果,似乎只會增加相方之間的衝突。

當父母決定了每一個情況的應對策略後,最重要的是一致性。簡單而言,一致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同樣的行為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不會這次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卻使用責罵,容易令孩子混淆。其次,每一名照顧者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從而加強向孩子表明「這行為是不恰當的」這個訊息。

千萬種謊言逃避做功課 家長如何是好?

千萬種謊言逃避做功課 家長如何是好?

 

撰文: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

小朋友每次做功課,都訛稱自己肚痛、要上洗手間或想睡覺,千萬種謊言與藉口。重視品格培養的家長自然會感到嬲怒,因為他們對子女不誠實的行為都是零容忍的。但為甚麼孩子總是逃避做功課?為甚麼他們又要以謊言去掩飾呢?

小朋友逃避做功課,很多時不是他們不願意做,而是做不到。小朋友都會希望自己又乖巧又聰明,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做不到功課,便會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他無法接受,便會以說謊來掩飾和逃避。一般而言,智力正常但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他們的學業表現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在其他方面,他們一樣可以表現出色。而且不論他們智力水平高低,只要使用對的方法,加上適量訓練,他們亦能建立相應能力。

 

但人為甚麼會說謊呢?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處於不安的環境時,便會啟動防衛機制保護自己。而說謊便是其中一種以逃避方式來應對危機的表現。如果家長希望幫到子女,便要讓他勇於說真話,這樣家長才能理解子女真正不明白的地方。

如何令子女勇於說真說話?你要讓子女知道,即使他不夠聰明,你依然會這麼愛她,以他為喜樂,對他有耐性,並且會一起想辦法協助他解決困難,從而建立他的安全感,讓他安心透露內心的不明白與困難。但相反,若其經驗令他認為因他不夠聰明,會引來媽媽對他發脾氣及埋怨,他便不敢說真話,甚至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用大人一看便能拆穿的謊言保護自己。

 

這時候孩子不但無法保護自己,更會惹來更大的麻煩,因為媽媽會更生氣,便會主動認錯,又會承諾不再說謊。惟事實上,他功課的困難並未解決,形成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我們鼓勵家長學習接納子女的不足,令子女對你有信心,覺得安全,自然對你敞開心扉。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孩子為何不再要我陪伴?

孩子為何不再要我陪伴?

撰文:家庭動力創辦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當小朋友慢慢長大,他與身邊的環境和人互動的時候,漸漸地會產生一些感覺。孩子會憑著這些感覺,選擇他所喜歡的或不喜歡的,這些是小朋友的正常發展。媽媽說兒子開始有主見,即是說他把這些感覺開始表達出來,他有自己的選擇,媽媽發現他的選擇,原來是不選擇自己,而是選擇爸爸和他玩耍、看圖書。


這樣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兒子喜歡圖書和玩具,可能不是媽媽選擇的那種,所以他便開始慢慢認為媽媽可能不是一個適合和他玩的對象。所以玩的内容,其實也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媽媽可以試試跟兒子玩的時候,多給予空間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玩的玩具,例如有時兒子會喜歡看一本圖書,可能那本書他會翻看很多次,那我們就給予他一些空間。即是他喜歡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繼續讓他看這本圖書,繼續跟他談這本書,給他們一些空間自己選擇。

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便是態度。首先媽媽可以觀察一下,當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是否也讓小朋友有種舒服、高興和快樂的感覺,還是玩耍的時候很緊張,要擔心他這樣那樣、很多規管,或是媽媽一直在領導着他、給予他指令,或是玩耍的時候不知不覺地考他「這個怎樣叫?」「這個是甚麼顏色?」「這個標誌是甚麼?」「這個記號是甚麼?」


玩耍的時候,我們要放開這些所謂很有教育性意味的想法,我們不需要很嚴肅、很認真,這樣我們才可以給予小朋友建立一種很高興和愉快的經驗。小朋友玩的時候是需要放鬆的,我們不是要考核小朋友,要讓小朋友需要有自主的空間以及自由的選擇,這些便是真的玩樂。

當他選擇了喜歡玩的東西以及他喜歡怎樣玩,媽媽便可以在這兩個方面嘗試觀察一下,看看會否有改善的空間。到了最後,可能媽媽一點問題也沒有,只不過爸爸是一個和小朋友玩遊戲的高手,所以令小朋友特別喜歡他。

因為有些大人真的很吸引小朋友,如果爸爸能夠和小朋友玩得這麼好,其實也是好事來的,媽媽實在不需要太介懷。如果媽媽覺得小朋友不選擇自己的時候,自己感覺很失落或低落的時候,反而媽媽需要了解一下在自己的生活裡,是否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例如感到很孤單,而兒子陪伴便變得對自己非常重要。如果真的是這樣,媽媽其實需要處理一下,自己的需要是甚麼,或是尋求幫助。

教導小朋友自己進食三步

                                                                         教導小朋友自己進食三步曲

撰文: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小朋友上學後,便要自己進食。但要教好小朋友吃飯,絕對是一個不容易的挑戰,既要他們吃得專心,又要防止他們玩食物。其實父母只需3步就可以教導小朋友自律的進食。


第一,父母需要教小朋友自己進食。很多時候家長都會很心急,想子女快點吃完飯,怕他不吃飯,導致變成家長餵食。其實由6個月開始,便應該要讓小朋友習慣用自己手,將食物放進口裡,家長只是在旁輔助他。

家長讓小朋友自己拿起餐具進食,讓孩子在進食時不是一味地被餵食,而是能夠從中獲得參與感,從而令他們有動力進食。


第二,協助小朋友手眼協調。有時間小朋友會因自己手眼不協調,無法拿好餐具而賭氣不吃飯。家長可用說話提醒小朋友如何前後左右移動餐具,另外亦可在日常中訓練小朋友的協調能力,讓他們能夠自己應付進食時的挑戰,減少他們遇到的困難。

第三,給予讚賞鼓勵。小朋友在學習進食時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若家長不斷指責「點解食到周圍都係?」「點解咁污糟?」「點解食得咁慢?」小朋友自然無法享受食物,見到食物便會害怕被責罵,便不會主動自己食飯。

如果家長在這時間給予鼓勵,並在孩子做到時稱讚他們,就能令他們繼續勇於嘗試,完服學習進食時的挫折。家長亦要謹記小朋友自己吃飯時,不要一邊清潔,這會阻礙小朋友自己嘗試吃飯。

另外,家長很多時候會誤以為小朋友不吃飯,是因為某碟菜式他不喜歡吃,然後強逼他進食,形成惡性循環。

別成為孩子「表演」的「觀眾」

別成為孩子「表演」的「觀眾」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總幹事
   林何佩儀


讚賞經常會被誤解和誤用,有些家長認為讚賞是「萬靈藥」,任何的讚賞,孩子都會照單全收。其實,孩子無法接受語帶諷刺的讚賞,這樣只會令孩子反感,適得其反,不知方向。對待孩子,給予適當的讚賞比嚴厲的責罰更有效。有些說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人格發展。成功的父母要把握可以讚賞或鼓勵孩子的機會,因為適時適當的讚賞能發揮激勵和鼓舞作用,使孩子能朝着一個正確的方向成長。


同時展露笑容與有眼神接觸

家長在讚賞孩子時,一定要同時展露笑容,並注視孩子雙眼,這樣真摯的感受是最幸福洋溢的。因為,讚賞是一把雙刃劍 ─ 恰當的讚賞,會讓人如沐春風,自信愉悅,努力向前;但錯誤的讚賞卻會弄巧反拙,讓孩子迷失方向,停滯不前。

例如當孩子不肯「坐定定」時,家長應配合表情跟他說「請你坐下」。如果孩子願意服從,家長可馬上稱讚他,然後跟他玩有趣的遊戲。但如果孩子仍然不服從,家長可立即帶小孩離開現場,轉移注意力及引導他跟從指示。或者當你告訴孩子把玩具放好,但他仍一邊看著你,一邊用力丟玩具,試探你會否放過他。於是你可以用平靜溫和的語調跟他說:「請溫柔地將玩具放好」,或者「我們一起學習收拾玩具,好嗎?」

引導孩子明白表達方式要得宜

父母不需要款待孩子的不良行為,並盡量減少爭辯或安慰的說話,這只會給予孩子更多空間繼續「表演」,因為他們找到了「觀眾」,甚至有些孩子可能因為你的忽視或者鬧情緒,令不良行為變本加厲。我們要引導孩子明白,只有合宜的表達方式,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只要父母堅持下去,孩子就會明白這些行為是不會得到父母的注意,自然就會放棄。

如果孩子停止這行為,父母就可以即時給他反應,讚賞他原來也可以很安靜,然後轉移他的注意力到其他活動上。只要孩子受到別人的讚賞,自然會散發出自信與喜悅,同時也會對讚賞自己的人產生信賴感和親切感。不過,長期重複單一的表揚方式會失去效用,所以家長在表揚時也應注意要有新意。


留意說話語氣 以身作則

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只有在愛裡面,其他方面的成就感才不會變成一種炫耀和驕傲。說話語氣的不同,足以影響親子關係的疏離或親近;父母的情緒和行為關係著孩子未來的學習態度和人格特質。因為孩子大多在摸索與模仿中學習,孩子會觀察父母的待人接物和用字遣詞,進而學習自己的情緒管理以及人際相處,所以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即使是一個擁抱、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能成立一種讚賞。對孩子而言,父母的影響力遠勝於師長或同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得到愈多鼓勵,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愈有幫助。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父母應該觀察並發掘他們的潛能,讓他們順著自己的優勢去發展。「鼓勵可以使孩子成長,責罵卻會讓孩子膽怯。但兩者仍須並行,不可偏頗。」唯有賞罰分明,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並懂得面對錯誤並承擔責任,健全發展。

三個特點讓你知 你是否「怪獸家長」?

三個特點讓你知 你是否「怪獸家長」?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

   狄志遠博士


雖然父母是天職,但不是「天生就識」。之前筆者跟政府高官討論現時家長的困難以及如何有效推展家長教育工作,席間大家都覺得要加強家長教育工作,因為現時的家長愈來愈「怪獸化」,結果是家長壓力大,孩子負擔重。


如果家長想判斷自己是否「怪獸家長」,可從三方面去評估:

  • 你是否時刻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要求子女多學習及多操練呢?
  • 你是否常常擔心孩子做錯事,怕他們面對失敗,所以給予子女多方面的保護呢?
  • 你是否經常因子女的學業及日常生活而感到壓力,擔心子女事事做不好,以致自己情緒不安呢?

「怪獸家長」有一個問題,就是太著重子女的表現,特別是學業或成績方面。其實,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值得關心,就是親子關係了。父母與子女是要互立感情關係,而不是事工關係。在家庭中,我們多談情說愛,而不是默書測驗及考試。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促使子女健康成長的基石。

分類
家長園地

發燒時焗一身汗有助退燒?

發燒時焗一身汗有助退燒?

撰文:趙長成醫生


坊間對處理發燒有一些口耳相傳的「民間智慧」,而最常聽到的是在發燒時焗一身的汗,病就自然會好。不過,這種說法又有沒有醫學根據和效用呢?


其實出汗絕對不會醫治到任何疾病的,而且此說法並沒有醫學根據。雖然有一部分小朋友在焗汗後可以退燒,不過同步100個之中有4 個小朋友,可能會因為焗汗而令他們的體溫變得更高,也有機會出現抽筋情況,而且即使退了燒,疾病也並沒有得到根治。


有哪些有效的散熱方法?

有幾種散熱的方法都很有效,第一種方法是根據物理原理,例如不要讓孩子穿過多的衣服,以幫助散熱。第二種方法是用暖水或溫水替孩子洗澡。另外,可按醫生指示,讓孩子服用口服退燒藥,當孩子發高燒和嘔吐得很嚴重時,用一些塞肛門的退燒藥也可。

長遠而言,當孩子病情穩定後就需要多喝水,因為每次喝水也能增加小便量,自然有助散熱和排毒。


「唔得!」「唔准!」「唔可以!」真的有用嗎?

「唔得!」「唔准!」「唔可以!」真的有用嗎?

撰文:兒童行為情緒治療師 葉偉麟

        

很多時候,家長會因為小朋友不守規矩,或是挑戰了一些底線而大發脾氣。例如家長不想小朋友碰某件東西,家長只會說:「喂!不准碰!」、「不可以!」和「停」等,那麼小朋友便會聽到很多這一類「不行!」和「不准!」的句子。其實,這樣會令孩子經常覺得自己做錯了,繼而會打擊他的自信,令他將來做事時可能會逃避。

那作為家長的,有甚麼辦法讓孩子在守規矩的同時,又不會打擊他的自信呢?家長又可以用甚麼說話技巧呢?

舉例而言,如果小朋友現時大發脾氣,氣得漲紅了臉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以下的「三部曲」處理:


第一部曲:說出他的感受

「爸爸媽媽看見你很生氣……」

「你看你氣得漲紅了臉……」

家長可以嘗試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這是第一個、亦是很重要的步驟。


第二部曲:訂立守規界線

孩子發脾氣時,可能會有打人的行為,那家長要立刻劃定一條界線:「好的,我們這裡是不傷害對方的。」幫他訂立守規界線。


第三部曲:安排疏導平台

如果孩子已出手打人了,家長便要為孩子安排一個平台,疏導他這種憤怒的情緒。

例如家長可以說:「哦!我看到你生氣得漲紅了臉,而且還氣得想打人呢!不如你顯示給爸爸看,你有多生氣吧!」「你不如打這個鯊魚公仔吧!」

可能小朋友便會說:「嗯,好的!」然後就搥打這個鯊魚公仔。在這時候,家長便要告訴他:「哦,爸爸看到你真的非常生氣。」

家長讓他抒發情緒,那小朋友就會明白,原來當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是會被父母所接納的。

只要家長用了以上三個步驟,不但可以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不會縱容他們的錯誤行為,最重要的,是孩子同時也可以學習守規矩。


「我好攰呀」如何改善疲累感?

「我好攰呀」如何改善疲累感?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作為父母,要照顧家庭,又要工作,真的會疲憊不堪。筆者閒時喜歡看清談節目,聽聽名人對生活和人生觀的獨特意見。有次大家談及香港人的生活繁忙,疲倦似乎是必然的「副產品」。但是,大家卻「死撐」說我們並不累,因為人人皆如此,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那麼,這是否真確呢?


疲倦其實是一個主觀感覺的表現,所以只有自己才可以領會。有部分情況,可以從行為上表現出來,例如不願起床、說話乏力、缺乏正常體力等。中醫認為,疲勞為害,涉及五臟六腑,主要為脾、肝、腎,首當推脾,屬「虛勞」的範疇。


3種疲勞 原因各有不同

疲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疲勞分為 3 類:身體、腦力、心理。身體疲勞是最常見,而且亦是大家最容易發覺的。在正常工作後,感到勞累是很正常的現象,在休息後便可恢復。可是如果在休息過後未能夠恢復,或勞累的次數和程度過多,這就是疲態,也可以說是「亞健康」的狀態。


而腦力疲勞是用腦過度所致,最基本的症狀是記憶力下降和專注力不足,其他病徵,包括嗜睡、集中力不足、耳廓發熱、聽力不足等。心理疲倦則是排除身體問題後的心理感覺,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營養供應不足所誘發。如果多於一個以上的表現同時出現,就很可能會定性為現代人稱的「疲勞綜合症」。

疲勞出現 與五臟失調有關

從中醫角度,疲勞現象的出現,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表徵可與某個臟腑有關,例如氣力不足多與宗氣(肺臟)有關。中醫認為,人體的整體活動,全賴於元氣的狀態。元氣「廩賦於先天,滋養於後天」,是指元氣來自父母之精,既生以後,主要來自飲食水穀精微的補充和滋養,同時要依賴脾胃正常的功能和借助自然界的清氣(即良好的空氣),雖然都是疲累,但是在証形上還是有分別。

人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體質:

1. 痰濕體質:這類人不但身形肥胖,而且疲勞痰多,易於睏倦、四肢怠惰、食後胃脘不適、便溏等。除了可以透過中藥調理,也可以靠長期鍛鍊身體改善。包括慢跑、游泳、太極、八段錦等。

2. 氣虛體質:這類人的肺氣不足,精力缺乏,稍微勞動便有疲勞的感覺。由於肝氣強弱又與人體免疫力有關,所以他們容易生病。其他表徵包括少氣懶言、常自汗出、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微弱等。雖然可鼓勵進行運動,但是需要慢慢開始和慢慢遞增。另外,可以以腹中氣海穴為中心作打圈的按摩,每天 3 次,每次 10 分鐘。此法可以健脾運胃、培本補元。

3. 陽氣體質:這類人整體新陳代謝低,會表現為怕冷、精神萎靡、嗜睡等。除了可考慮服食中藥調理外,還可以「溫臍法」增加腎元陽。方法是用點燃了的艾條在肚臍上的神闕穴上方縣空灸治,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鐘,以感覺到溫暖而可忍耐度為主。

4. 氣鬱體質:多表現為情況不穩、容易憂鬱、沒有堅持力、多疑等心理不平衡的狀態。當然,身體的不適,例如肋部脹滿,睡覺不佳等也會出現。不過,與情志的起伏有密切關係。平日多與人談天分享,是最簡單開導自己的方法。同時,也可以試試「玫瑰山藥粥」。方法是將玫瑰、薏苡仁、淮山加米煮粥,每天1 至2 碗。

無論如何,疲勞的感覺是很令人困擾。除了不適外,旁人有時會懷疑是否屬弄虛作假。所以我們必須正面面對,並找到調理的正確方法。不然,疲勞這種亞健康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真正的疾病,那就麻煩了。